WFU

2021年7月9日星期五

如果下一分鐘就要死去,你想說的最後一句話是?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給活著的我們三個啟發



本書概述


這本書敘述一個 30幾歲的年輕人,事業正要進入人生高峰,卻意外罹患絕症。在邁向死亡的過程裡,他回顧一生、面對死亡,最後的人生整理。

作者是史丹佛大學的神經外科醫師,不僅開刀技術厲害、科學研究也做得極好。熬過多年辛苦的住院醫師訓練、即將獲得一份薪水六倍跳的優渥工作。

就在這個時候,身體出現奇怪的警訊:體重暴瘦、以及時而出現的劇烈背痛。他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太繁重,撐過去、休息一陣子就好了。沒想到,一照 X 光、肺部都是密密麻麻的腫瘤,竟然已經是肺癌第四期、而且轉移到骨頭了。

這本書,就是作者在罹病後、到過世前,拼命完成的。一直到最後癌症轉移腦部、無法再專注打字,才不得不停止寫作。書的前半部,作者梳理從一個文學碩士、轉而行醫的心境轉折,後半部則帶著讀者,與他一起走過「帶著絕症、邁向死亡」的歷程。

我自己也是為醫師,書中很多心境都相當感同身受,下面分享三個最受觸動的環節、以及每一段對我的啟發。


 一. 從職業麻木中,找回初衷


所有的工作,都會倦怠麻木,即便是與生命搏鬥的醫師也不例外。

作者回憶,當醫學生本來懷抱著無比熱忱、畢業誓詞言猶在耳,但後來工作的繁重、以及心態上刻意的隔離,就漸漸麻木掉。

作者提到,在美國,從來沒有醫生願意在自己過世後,將遺體捐贈作為醫學生「大體解剖」使用。因為他們知道,自己的身體、即將會被 20 幾歲小毛頭分屍,比起草率的刀工、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,學生們隨便、不尊重的態度。

作者也提到,開始實習、以及擔任住院醫師的時候,比起疾病本身,他更在乎一個個真實病人的故事,每一本病歷他都認真研究、仔細書寫。但是當臨床工作越來越繁重、每天從天未亮、工作到深夜凌晨,同理心與耐心也漸漸被磨掉。

直到有一天,他的一位好朋友、同時也是醫院同事,出車禍頭撞碎了、大量腦出血被送來急診,他想起平常那些「例行手術公事」:剪開碎裂的頭蓋骨、想辦法在破碎的豆腐腦裡止住出血... 等等,現在變成發生在他的好朋友身上,他從此再也沒有辦法把「醫療工作」與「病人本身」分開。

對年近 40 的我來說,也開始「親身體會死亡」。最早是一個大學同學,一天夜裡騎車準備外出買宵夜、卻在學校裡的山坡道路不幸出車禍、腦部受傷過世。

第二位是當實習醫師的時候、在臺南的網球場打球認識的朋友。小我幾歲、陽光活潑的年輕人,後來還發現是我同學的親戚。有一天,他說最近很喘、暫時不能打球了,結果過兩天住院檢查,胸部裡面長了巨大的縱隔腔腫瘤、已經沒辦法開刀了。最後一段時間,我協助他轉至安寧病房、約好等他身體好一點再去球場晃晃,卻在隔日凌晨、來不及說再見就過世了。

第三個,是我自己的親人罹患癌症,所幸尚在早期、開刀至今情況良好。

本段啟發

中年,正是人生事業的衝刺期。很多身體的小警訊、會被我們忽略,平常應該定期幫自己安排健康檢查。尤其能診斷早期肺癌的「低劑量電腦斷層」、還有能診斷早期大腸癌的「消化道內視鏡」,成年人應該至少每 3-5 年都要幫自己安排一次。


二. 當一切都被奪走,怎麼重塑自我認同?


作者本身行魁梧、可以跟太太輕鬆騎自行車 四、五十 公里、還可以跑馬拉松,生病後連走路都搖搖晃晃。

而不只身體,心理的認同更難接受。作者說,身兼傑出外科醫師、同時主持科學研究實驗室,是每個人都想達到的夢想,但即便是在美國、也很少人可以真的成功。而就在一切觸手可及的時候,卻一切都瞬間崩毀。現在,身在同一間醫院、同一間病房,一瞬間從醫生變成病人的角色,讓他對自己的自我認同一點一滴的瓦解。

在他身體比較好轉的那一陣子,有一次去參加同學會,大家都在談論著未來、他自嘲說:「好處是,沒有人來問我未來要做什麼。」後來,在身體暫時好轉的那一陣子,作者毅然決定返回職場繼續工作、繼續開刀,完成神經外科醫師訓練,而在癌症復發、身體狀況再度變差,到死亡前所剩不多的一段日子裡,他決定寫下這本書,作為留給人間的禮物。

本段啟發

我們永遠不知道,明天與意外、哪一個會先到。進入人生下半場,除了衝刺事業,應該播空給自己想想,如果現在我一切的成就都消失,我要怎麼找到自我認同?除了我們的「本職工作」之外,我們還能做哪些事、找到其他自我認同的方式?有一個來自生涯教練的建議是:「生一個你的孩子」。這個孩子,可以是真正的人類小孩、也可以是象徵性的「屬於你的作品」,比如,買一塊地種植物、或寫一本你的書。


三. 人生的盡頭、關係的開始


作者在住院醫師期間,跟太太有一些婚姻關係的問題。他告訴太太、同時也告訴自己:撐過這一段就好了,等到訓練結束就會好一點了。有句話說要「延遲享受」、為了未來的目標邁進。但一切關於「未來」的計劃,在診斷絕症的剎那,全部毫無意義。而這反而成為解決他們婚姻關係的轉機。

這段期間,他們也對「要不要生孩子」做了討論,也曾擔心孩子的出生、會不會影響他們兩人「所剩不多」的相處時間,擔心當他病的更重的時候、太太會不會除了要照顧他、還得顧孩子而兩頭燒。

最後他決定:要把剩下來的生命,從邁向死亡、轉變成迎接迎接新生。他們以體外受精的方式、最後成功有了一個小女兒。(書裡有一張夫妻倆跟小女孩三人的合照)。最後一個星期天,作者在安寧病房,太太牽著他的手、小女兒坐在微彎的臂膀上,隨著嗎啡的注射,作者厭下最後一口氣。

本段啟發

有一個假想實驗,叫做「你的最後遺言是什麼?」假設你一個小時後就要死去,你會交代你的繼任者哪三件事?如果是我,剩一分鐘就要死去、只夠對兒子講一句話,我會說:「順從自己的心、做個能夠給世界帶來正面影響的人。

最後,以這句話作為本書的總結:「死亡、只是一件事,而帶著絕症邁向死亡、是一段歷程。

--

小練習

假設你也只剩十分鐘、只夠講一件事,那你要講什麼?大家不妨把你的「那一件事」寫在留言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