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

工作受到疫情影響,如何靠投資理財降低衝擊?/「疫後大未來」讀書心得(下)


疫情對很多人的工作造成影響,有些是暫時性的、有些則很可能是長期結構性的。對你的工作來說呢?是暫時性影響、還是結構性改變?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?/ 撰文 楊智鈞


暫時影響改變 vs 結構長期轉變


舉個例子,我現在在苗栗工作的醫院附近、剛好是「國立聯合大學」學生租房居住的地區,有一條小街很熱鬧,平常開學的時候,小餐館跟路邊攤每天都營業到晚上一兩點,豆漿店也是常常超過晚上 12 點都還客滿,所以有時候我值班到很晚,也還不怕找不到吃的。

到了最近,學生都在家裡上課,整條街超過十點就收得差不多了、到11點甚至連鹹酥雞都收起來了,豆漿店的老闆娘叫苦說:「學生不見了、經營很辛苦,紓困金申請也不曉得會不會通過...」不過,學生總有一天還是會回來上課、小街應該還是會回覆熱鬧,只要這些小吃店能撐到那個時候,生意總是有望恢復的,所以這個衝擊就是暫時性的。

但有些面相就是結構性的改變了,比如以前外賣平台像是 Food Panda 跟 Uber eats,只能叫得到一些小餐廳熟食、或是手搖飲料等,現在連大飯店、百貨公司裡的餐廳都點得到,也有生鮮蔬果、甚至還可以幫你去大賣場提貨送到樓下,「逛街」這件事情的某部分需求被滿足掉了,疫情一下子三倍速快轉了「宅經濟」對產業、以及人們行為改變的影響,這樣的衝擊可能就是「長期結構性」的。

各位,你的工作、所屬產業受到疫情的衝擊改變,是暫時性的、或是長期結構性的呢?


寡頭超大企業霸佔的世界難以翻轉


前文提到,本書作者將四家市值超高、掌控世界的四大科技公司:Google、臉書、亞馬遜、還有蘋果,稱呼為「四騎士」,他在上一本書就預言四騎士將會領導產業、而這本書更稱他們是「四巨頭」,將會「壟斷霸佔」產業。更可怕的事情是,由於四巨頭在華爾街、或政府法令部門都很有滲透力跟影響力,所以,這種態勢是很難逆轉、只會越來越嚴重的。

其中 Google、臉書是「廣告公司」,他們所做的事情,就是藉著向用戶(就是你)提供「免費服務」(以 Google 來說是搜尋服務、以臉書來說是社群媒體服務,都是免費的),然後挖掘你的數據,再賣給廣告公司。

而他們兩間公司 2020 年「一年內多增加的市值」,就超過「其他所有廣告公司本體市值的總和」,怎麼逆轉?不可能可以逆轉,就算有人可以挑戰,這兩隻怪獸還有一招:直接收購挑戰者的公司,比如臉書買下 IG 這樣。

除了分析四巨獸外,本書作者還提到他在其他方面的洞察,以及對像 Uber、Airbnb、Twitter、以及其他十多間公司的觀察與分析,都有其道理。

作為一個讀者,你相不相信是一回事,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,如果這是世界趨勢,準也好、不准也罷,除了眼睜睜看著世界改變、哀怨唏噓之外,我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策略,可以避免自己財產縮水、又能夠參與這個產業態勢的成長?


小人物如何利用大怪獸的力量?


參與的方法其實是有的,也出奇的簡單:定期購入大盤指數型 ETF,最基本的三個:

  • 愛台灣代表:元大 0050,台灣前五十大企業組成的成分股,追蹤大盤指數的能力良好。
  • 參與世界代表:VT(連結),世界上八千多家成分股。
  • 看好美國代表:VTI(連結),現在市值大的公司都是科技業,所以這支指數目前科技業佔比有24%,裡面除了四巨頭外、也有你每天在看得 Netflix。

本書提到,四巨獸之所以不太會倒、而且壟斷地位越來越鞏固的原因在於,他們的企業都具有「飛輪」、能夠讓公司不斷成長。

而透過持有指數型ETF,等於你開了一部車、讓台積電、亞馬遜、臉書、蘋果、Google、Netflix 這些大巨頭公司裝替你裝上六顆飛輪,讓你的投資的資產可以隨著趨勢增加。

而其他的表現沒那麼穩定的公司,隨著經營好壞,或者跌出去成分股名單、或者新加進來,你都可以參與到賺錢的部分、分散賠錢的風險。

如果你「主動性」比較強,還可以搭配一部份資金(約20%)來讓巴菲特來替你選投資組合:


同時,你也可以撥出 10% 的投資資金、依照個人判斷進行「個股操作」。你要重點加碼臉書、蘋果也可以,買買特斯拉、比特幣也可以,不過畢竟高報酬就伴隨高風險,注意投入比例要控制好。

至於我的選擇標的,原則是追求較高報酬的前提下、能夠「平衡風險」的,專業投資術語又叫「對沖風險」,這樣講有點抽象,我舉個例子:像我是一個心臟外科醫師,心臟外科的產業近年來受到的衝擊有兩個:

  • 第一個是來自「心臟內科」,以前很多可以開刀的病人、現在放「心導管支架」就放完了。
  • 第二個是「執業環境條件」,現在「免開刀微創心臟辦膜技術」很流行,但台灣對於醫院規格要求非常嚴格、只有少數醫學中心可以執行,我工作的醫院規模,短時間內還很難發展這樣的技術。

面對這兩項衝擊,我除了在專業上加緊腳步跟上、另外發展其他導管治療業務、想辦法不落人後之外,還能怎麼樣「對沖風險」呢?有句話叫做「打不過他、就加入他」,我可以選擇購買「心臟支架的龍頭股」、還有「微創辦膜的龍頭股」:


當了小股東之後,我的心情有180度大轉變,這些產業的成長對我來講就不再是威脅,我反而希望他們蓬勃發展,這樣我也可以透過持有該公司股票分享到利潤~

【附註】購買ETF、美股的管道,可以透過台灣證券公司複委託、或者美國卷商開戶(連結)。


進場、出場時機


理論上,指數成分股是不需要出場的,景氣會循環,你應該定期持續投入、並且在景氣低迷的時候多加碼一點。而進場時機,如果你真的要擇時進場,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工具:


後記:人生中無法對沖的風險


我在 2019 年 8月的時候人生第一套自己買的房子剛交屋。在那之前,除了房貸之外、我還另外辦理信用貸款借了 500 萬來裝潢。因為利息也不算高,裝潢後剩下的錢、加上原來一些本金,一起參與投資市場(基本上主要就是本文提到的幾個標的),到目前算一算,也把裝潢的錢賺回來了。等於說我跟銀行借錢來投資、然後目前為止幾百萬裝潢免費了。

我本來毫無理財觀念。本文寫到這裡的時候,我突然想到實習醫師的時候、台中榮總一位胸腔科醫師老師、極富教學熱忱,至今他上課交的看 X 光口訣我到現在過了十幾年都還會背。不過他上課除了講X光,更喜歡講的一句話是:『你們要學理財,因為你不理財、財不理你呀!』,然後還老是叫我們去買美金。(當時約28塊)

只不過,過幾年後突然聽到老師鼻咽癌匆匆過世的消息,非常震驚、也非常難過,老師如果知道後來美金曾經漲到 32 塊、現在又跌回比當年還低的 26 塊,不知會有什麼特別的感想?這些都只能存在假設之中了。

我們這篇文章談到一些關於對沖你的工作風險、對沖投資標的風險的建議,但是其實人生最大的風險是兩個:健康與意外。祝大家有個健康的身體,平安度過疫情的危機。

俠醫小結:疫情造成產業衝擊,給工作者的四個建議:

  1. 本職:開發、或轉型其他業務項目
  2. 80% 投資「大盤指數ETF」參與經濟市場,讓龍頭公司的飛輪幫你資產穩定增值。
  3. 20% 投資「能夠平衡產業結構變化」的個股標的,打不過他就參與他,把威脅變轉機。
  4. 保持身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