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2年4月1日星期五

銷售迷思:越想賣、越不賣 – 為什麼你該最後再講產品? 銷售贏家必勝攻略 課後心得

 

結構化銷售 = 運用一套有結構的銷售模式,不但知道自己當下在銷售環節的哪個階段,同時也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 (引用來源:一談就贏官網)


日前我買了個魚缸給我六歲的兒子,有一天他想買蝦子、我們就趁週四晚上的游泳課結束後、到附近水族店逛。我兒子一進店門、就熟門熟路的對老闆大喊:「我要三隻金色的蝦子!」。於是老闆便去蝦缸那邊撈了三隻金蝦起來,結果旁邊本來站著一個猶豫不決的阿北就說:「ㄜ,那我也要金色的…」老闆悠悠的回答:「哇 被弟弟買走了,沒了」阿北有點失望的說:「喔…」老闆這時馬上說:「阿,這邊還有兩隻,你要不要?」阿北連忙說:「好好好!」,於是那一晚,水族店裡的50歲阿北跟6歲弟弟都帶著金蝦滿足的回家了~

我回家看著蝦子在魚缸的水草上面爬來爬去,想著剛剛發生的事情,腦中馬上浮出兩個書上看過的概念。第一個是「從眾心理」,比如說早些年有買房子經驗的朋友應該對以下場景不陌生:你在預售中心看房子,業務員跟你介紹的過程中、鄰桌不時傳來「恭喜E棟13樓成交」,接著全展售中心起立拍手鼓掌,這時本來猶豫不決的你就會覺得「喔!好熱門阿!」,然後就可能也接著下單,而你一定也聽說過,可能全店裡面除了你之外,其他都是建商演戲假裝的。建商用的就是從眾心理。當然啦,我兒子雖然常常跟老闆裝熟、但卻不是老闆賣蝦子的暗樁,而店裡的阿北正是受到我兒子買、猶豫的心情也跟著決定。

另一個是「損失厭惡」,或許阿北不是真的很想買金蝦,但考慮選項之一的金蝦先是被另一個小弟弟進門就指定掃貨、再來老闆又說「沒了」,俗話說限量是殘酷的,而失而復得是美好的、因此當出現「還有兩隻」的時候,馬上二話不說就買了。

上述兩個「從眾心理」、「損失厭惡」,都是我過去讀過的概念,那能不能直接拿回家用?其實大家也不難發現,無論是製造人氣、還是限時限量的手法,其實很多地方也都被用爛了。而不只這兩個概念、相信很多朋友也跟我一樣聽過很多概念與銷售故事,可能知道個幾招,但回到自己的工作場景,確有時候有用、但更多的時候是不好用,沒成功也不知道從哪裡檢討改進。本次參加這門課程,最大的收穫就是拋開那些眼花撩亂的「銷售招式」、重新建立一套正規的銷售結構,以及檢討改進的方法。接下來我會舉一個最近的案例,分享上課心得。


世界上沒有毫無缺點的產品 - 從住院打針的困擾說起


在過去病人住院打的一般打在手上的點滴針,因為鄰近皮膚、容易感染,所以三天就要換一次。而且打藥的管線理論上不能供抽血使用,如果病人住院期間要抽血的話,就要另外紮針。而且這種一般點滴針不能用作輸血、或打高濃度營養針,有這種需求就要再另外打更粗的針。

所以各位應該有聽過,有些病人住院的時候三天兩頭被打針抽血,如果血管又比較細緻,常常痛的唉唉叫、天天上演跟護理師吵架的戲碼,甚至身上千針百孔的都有。為了解決這個痛點,最近醫界在推廣使用一款「放置時間長、降低感染率、可供輸血與高濃度針劑」的打針管路,而這種管路,在台灣現在主要有 甲、乙 兩個品牌。

甲乙兩者都是外商(對了,不用AB是因為這兩間裡面剛好名字一個有A一個有B),而初期只有成本較高的品牌甲,而且早了好幾年,所以佔據主要市場。而品牌乙近年以較低成本切入市場,正在一間一間醫院打市場中。

甲的業務先來拜訪我,再講產品的時候提到一個特色:「為了降低感染率、所以我們的管子最後固定在皮膚表面的時候不需要縫合,只需用固定貼片黏貼即可。」

我聽了以後就問:「所以不能縫嗎?」對方便強調:「我們不建議縫,因為有縫線反而就比較容易感染了。」

我又問:「不縫不會拉出來嗎?那我外面可以不要留那麼長一段管子在皮膚外、全部推進去、靠著皮膚入針口貼緊嗎?」對方便說:「我們建議還是要留 5 公分在外面。」

過了一陣子 B 廠商來找我,針對固定方式這點倒是主動提出:「我們的管子可以縫在皮膚上固定。」我聽了以後問:「縫了不怕感染嗎?」

對方便回答:「其實應該還好ㄟ,我聽其他醫師倒是反而都喜歡縫ㄟ。」我說:「當然阿,比較不會不小心拉掉,可是不能不縫嗎?甲他們的有固定底座貼片貼就好」。對方說:「我們也有底座阿。」我說:「可是我們樓下維康商店已經進他們的底座了ㄟ。」對方才說:「我們跟他們用的底座是一樣的。」

當客戶提出「樓下維康商店已經進了其他家的底座。」,業務人員必須提高警覺。這個問題正是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中的第三項「專屬陷入成本」:客戶過去的努力和投入會報廢嗎?

世界上沒有毫無缺點的產品
- 優點不用全講
   - 挑對方需要的講
- 要給對方說話的機會
- 妳知道對方需要什麼嗎?
- 對方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嗎?


大家覺得上述甲乙兩位業務在對話中表現如何?有哪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? 

首先,我必須先澄清三件事。第一個,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兩位業務不夠好,事實上他們服務態度都沒問題、在我預過的業務中起碼都是水準以上。甚至甲業務的簡報能力還挺好的,對產品的熟稔度之高、非常認真敬業。第二個,兩種產品本身其實各有特色。第三個,最後成交與否涉及許多因素,除了我之外還有採購部門、院方決議等。只不過,將範圍現縮到「我」這個使用者的環節裡,這兩個在銷售的角度上還是可以做出許多調整。


調整一:瞭解銷售漏斗


這兩名業務來向我初次接觸都是使用開門見山:「主任,我們聽說你對這個子有興趣,我們今天帶了 sample 來讓你看看。」然後就直接切入產品提案環節。而在銷售漏斗七步驟裡,提案其實是第四項、排在提案之前的第三項是「探索需求」

對於同樣產品,每個客戶的需求考量優先順序都不同。比方說,一個科主任、跟一個主治醫師的需求就不見得相同。都是主任,醫學中心主任、跟地區醫院主任的需求又肯定不太相同。對我來講,真正的需求是要:準備向醫院「新增推廣」這項醫療業務,因此除了我對產品的個別喜好外,還要考量本院環境,「怎樣才能讓這項業務的 stake holder 都滿意?」,比如我就會以這個病人畫出一條路徑光譜,stabke holder 至少就有三個: 

1. 別科的主治醫師:發現手上有需要會診的病人 、開會診單。
2. 操作協助人員:送病人來接受管路放置。
3. 病房護理人員:送回去病人原來的病房與科別、接手照護。

所以我的需求至少會有四點:

1. 不虧錢、有利可圖:醫院才會容易支持。
2. 好推廣、解決問題:別科才會想要會診。
3. 好操作、步驟簡單:協助人員才會歡迎。
4. 好照顧、麻煩很少:護理人員才會喜歡、幫推。

對我來說,就算你產品很多優點,但是如果對我(客戶)推廣策略沒有幫助,那麼這個優點就算說了也不見得有幫忙、甚至有反效果。

舉例來說,上述四個需求的第四點「好照顧」,要知道,醫院裡面的護理師其實都很可憐、常常要被病人罵、被醫生罵(偶爾還會被學姐或學妹欺負 XD),所以如果管子在換藥的時候一副「很可能不小心扯出來的樣子」,那護理師就會很有壓力、怕被罵,那你本來「一片好意」要降低病人感染、減少姊妹打針困擾,很可能她們根本不買單、護理師心情不好,人多口雜,你想推廣難度就很高了。

所以比起「說不清楚的感染率增減」,反而「可供縫合固定」的管子在「最初推廣」的層面上會比較有幫助,護理人員在病房換藥比較不會擔心扯出來、接受度會比較高。等到真的大家都很習慣了,你再說「其實也可以不用縫、對病人更好。」就好了。

回頭過來,如果你是甲乙兩位業務,而以上這些客戶需求,很可能客戶不會主動告訴你、更可能對方根本還沒考慮這麼多。所以,如果重來一次的話,在銷售漏斗的第二步初次接觸、以及第四步提案之間,若能做好第三步「探索需求」,那麼提案的時候就會省力很多。


所以,要怎麼探索需求呢? 當然是用「問」出來的。

(ps. 你說漏斗的第一步是什麼?是「準備與找尋」潛在客戶,但是可能是我太小咖了,所以其實甲乙都是我去找他們、不是他們來找我阿阿..XDD)


調整二:CORE 與 SPIN 提問架構


這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提供 CORE 與 SPIN 兩大提問架構。下面我就分別用這兩種架構,實際舉例如果是甲乙兩位業務,在探索需求的時候,分別可以用這兩個架構提出怎樣的問題。

CORE

Curiosity 好奇

「主任不好意思,我很好奇你在這邊主要日常業務都是哪些?」
「主任我很好奇,你如果要放管子的話、都會在哪裡放阿?是開刀房還是導管室?」

Open 開門見山

「主任,你有聽過 OO 導管嗎?」(你有聽過安麗嗎?)
「主任,你知道我們也有在賣 OO 嗎」

Reason Why 理由

「主任,可以請教你為什麼對放 OO 導管有興趣嗎?」

Experience 過往經驗:你的、我的、他的

「主任,你以前有放過這種管子嗎?」
「主任,按照你的經驗,你都習慣從哪一手放?打針打在哪裡?」
「您都置入多深?」
「我上次聽說有的人他們在病床邊做、沒去手術室做,您怎麼看?」
「主任,有些醫師反應說管子會插不了太深,中間會彎折,你有遇過嗎?」

CORE 的技巧是不需要每個都用、也不見得要按順序。而各位可以發現,其實舉例中使用的,有些是所謂的開放式問題、有些是封閉式問題,而並非封閉式問題就是壞問題、開放式問題就是好問題,一個對話裡面全部都是開放式問題那也會沒完沒了,重點在於交叉運用,多數使用開放式讓對方說出需求,以少數封閉式問題收斂。

與 CORE 不同的是 SPIN 架構,則是要求在沒按照順序問完前、不能介紹產品,就算對方急著問也不能說。

SPIN

Situation 現況

「主任請問您目前使用哪一款管子?放過幾個了?」
「您置放管子習慣在哪裡放?放的時候有放射線導引嗎?」
「依你的經驗,會診的都是哪些科別?」
「請教一下,他們會診置放管子的目的都有哪些呢?」

Problem 問題

「這條管子市佔率蠻高的,您用起來有什麼問題嗎?」
「有沒有碰到管子沒辦法放到欲想深度的問題?」
「護理人員在照顧上有沒有遇到什麼麻煩?」
「搭配的固定底座每週需自費更換,苗栗民眾的接受度有負擔嗎?」

Implication 影響

「為了避免管子滑出來,護理師會call您親自去換藥嗎?」
「不能供高壓注射顯影劑,會影響目前會診單位的意願嗎?」
「無法放到欲想深度,管子塞住您都怎麼處理?有辦法更換嗎?」
「病人住院四周以上的話,光換底座要花多少錢?」

Need-Payoff 需求及回報:後續搭配 ICE 定義、釐清、延伸本身產品服務優勢與能為客戶帶來的利益。

「假設有款導管一樣有單孔、雙孔兩種粗細,都可以高壓注射,並且有附導絲供您置放到欲想深度,都一樣可以用底座固定,而且還可以依病房需求用縫線固定,您覺得如何?」

「假如我再告訴您,除了出院攜回稍麻煩,而您剛剛提到目前多數患者居家使用情境少、住院使用多,而若住院期間管路沖洗方式都一樣,雖然沒辦法從尾巴預先修剪長度、但是與您多數使用習慣都一樣是 40 公分長,而且耗材成本低了 OO 元,您覺得有機會考慮嘗試一下嗎?」

以上舉例僅供參考,就像我說的,並不代表我對這兩種產品的個人偏好(事實上,我對產品甲本身的偏好度還稍微高一點,)、也不代表換做我來做,就一定會比這兩位業務做的更好。不過,若能瞭解銷售漏斗七步驟、以及把 CORE 與 SPIN 兩種問題架構練好,不靠花招銷售成果也能夠大幅提昇。

我在自己的臨床服務場景中,也慢慢帶進「探索需求」的精神,例如一個病人進來說他有靜脈曲張,其實最在乎的就是價錢(特別是目前服務的地區)。而我也會秉持 SPIN 精神,至少做到「最後才講產品與價格。」例如一個簡化版的對話:

我:「今天哪裡不舒服需要我幫忙?」
患者:「我的腳有靜脈曲張」 

我:「這樣阿,讓我看一下好嗎」
患者:「(掀褲管)」

我:「的確是呢,你有做過什麼處理嗎?看過什麼醫生嗎?有查過資料嗎?有家人朋友有類似情形嗎?」(S)
患者:「我打過針、但沒什麼效」

我:「這樣阿,那這個角有造成你什麼不舒服嗎?」(P)
患者:「沒什麼不舒服,好幾年了」

我:「(那你今天來逛街阿?) 喔喔,會水腫嗎?還是站著容易痠?會不會癢?」(P)
患者:「喔對,有時候會癢、腫腫的,容易麻」   

我:    「那你休息一下就好了阿,或是抬腿、穿襪子就好啦,這些症狀會造成你什麼困擾呢?沒辦法完成什麼事情嗎?」(I)
患者:「我喜歡爬山、種菜,腳腫的話我就沒辦法繼續中菜、還有跟朋友出去玩。」(有的還說她為了要跟媽祖繞境)

我:「我等一下幫你排個檢查,再看看要怎麼處理好嗎?」
患者:「醫師,做這個要多少錢?要不要住院?」

我:「要不要住院都行,多少錢等一下再說,有不用錢的、也有很貴的,阿也不見得很貴的就適合你,我們先檢查吧?」
患者:「喔好」

我:「(邊檢查邊說)真的挺嚴重的,是該處理了...跟你說,其實這種病都是把青春奉獻給孩子、還有家庭的辛苦媽媽很容易得的」(展現同理)
患者:「對阿!我年輕都工作站很久!」   

我:「如果有一種方法,可以不用住院、不用開刀,打針就可以治好,馬上就可以走路,隔一個禮拜就可以爬山,你會不會考慮?」(NPQ)
患者:「... 要多少錢?」

我:「來,針對你的狀況有幾個適合的作法,我跟你講一下。阿你自己今天就可以決定嗎?」
患者:「我可以決定,可是可能要跟老公討論一下。」

我:「好喔,那你來看這裡」(進入提案)

會讓對方願意回答的問題就是好問題



人只跟自己喜歡的人買東西


很多人會覺得公司採購的唯一考量是成本,成本高就具備先天劣勢。這句話只說對了不到一半,因為 60% 的成交最終考量並非成本。

有一句話叫做不談價錢、只談價值。這句話太普遍了、甚至於被當作一句幹話,但是 Alex 在上課就舉到一個例子,有次他去一間知名進口車廠授課,一個學員當眾嗆說:「阿老師,這些銷售架構在我們領域沒用啦,我們的客戶進來就是只要用最便宜的價錢、買到他本來就想好的車款。」而且不只那個學員,似乎全班的所有業務都認為如此。

Alex 悠悠的對他們說:「那很好阿,事實上不要說特斯拉已經在網路上就提供直接訂購服務,我在對岸還真的看過有那種展售中心,進去也真沒什麼服務人員,一個大螢幕你就點一點,線上付款完成,車子就直接用個摩天輪轉下來給你開走。如果你講的是真的,換做我是你我絕對不會像你這麼大聲,我一定要盡全力小聲一點避免老闆發現這件事:他請你們一幫業務完全沒用,明天大家都不用來上班了。」

聽說還因為講的太直白、甚至差點因發全班暴動。

在課程中介紹的「客戶購買決策循環」中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是否能讓客戶成為忠誠客戶、形成夥伴關係並且推薦其他客戶給你。當然客戶也有不同樣貌,的確有不少人是只看價錢買東西的,那麼你在這種客戶上面經營關係管理就會比較浪費時間、對方也不會形成推薦循環。

只不過,更多的客戶其實是有價錢之外的其他價值需求,而且重視人與人的信任,尤其如果你的業務是以「培養再次交易或推薦」為飛輪目標的話,就不得不在每一次的銷售環節中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:

1. 創造差異化:我跟別人差在哪裡?經營出自己與別人的最大不同。
2. 遇到任何不成功的顧客,馬上檢討為什麼?該做些什麼?針對這個客戶皆下來可以做什麼?下次遇到相同狀況可以多準備什麼?

我自認本身不是個生性十分討喜的人,職場中會碰到需要親自銷售的環節也不多,不過,如果我也努力結合銷售精神在我的服務中、以及影響前台伙伴的討論中,相信你一定也在這堂課中學到更多、能做的比我更好。